声明:本文转自北京福禧康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创办的 “神外前沿”新媒体中的《徕卡神刀博览》栏目。该栏目由徕卡显微系统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合作创办的一档精品神经外科手术展播类栏目,由“神外前沿”邀请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投稿。根据合作协议,徕卡可转载该栏目文章。未经“神外前沿”新媒体和原作者授权,禁止徕卡以外的第三方转载。文中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徕卡。
神外前沿讯,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虽然是功能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但其精细程度高,术区神经、血管错综复杂,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手术视频
长按或扫描上面二维码进行收看;或点击本文下面的”阅读原文“;或直接打开https://showmore.com/zh/u/3n92drq?popwin=false
上图:桥小脑角区解剖,来自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
术者访谈
(上图):右侧面肌痉挛术后无效的病例,术前可视化评估发现垫棉被放置于椎动脉和听神经之间,而其深方还隐藏着未处理的责任血管。红色箭头:动脉;黄色箭头:神经;绿色箭头:垫棉
手术案例讲解
病例1.
基本资料:
患者:男性,63岁。
主因: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30年入院。
诊断:左侧面肌痉挛
手术方式:左侧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上图)术前MRI:椎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压迫面神经,小脑前下动脉远端从面听神经之间穿行。
(上图)术前三维重建:椎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压迫面神经根部,小脑前下动脉被挤压在REZ区,其远端从面听神经之间穿行。
(上图)融合骨窗,术前模拟与术中所见对比,一致性较高。手术计划:将椎动脉悬吊于岩骨壁硬膜上,再将小脑前下动脉推离REZ区
手术过程:
松解蛛网膜,暴露第三间隙
按计划将椎动脉推至岩骨壁硬膜处
用沾有康派特医用胶水的明胶海绵将椎动脉粘于岩骨壁上
处理直接责任血管:小脑前下动脉
将小脑前下动脉推离REZ区(术者习惯最后再以人工硬膜将垫棉于REZ区隔开)
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左侧颜面部抽搐消失,无听力下降,面瘫等异常,无颅内感染,术后第6日出院。
病例2.
基本资料:
患者:女性,71岁。
主因:左侧面部阵发性疼痛3年入院。
VAS评分:8分,既往口服药物治疗失败。
诊断:左侧三叉神经痛
手术方式:左侧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
(上图)术前MRI:结合3D-FIESTA及3D-TOF序列,见椎动脉压迫三叉神经明显移位。
(上图)术前三维重建: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压迫三叉神经明显移位;面听、外展、舌咽神经均受影响。
(上图)进一步融合CT骨窗,模拟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上图)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计划:拟定于将左侧椎动脉从第二间隙推至第三间隙,粘于此处岩骨硬膜处。
手术过程:
松解蛛网膜,可见椎动脉严重挤压三叉神经
将椎动脉逐渐向下推离
按计划将椎动脉推至第三间隙,粘于岩骨硬膜上
发现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实际亦可三维重建出,此病例因动脉因素确切,故术前未重建静脉)
用垫棉小心推离岩上静脉
探查松解三叉神经蛛网膜至入麦氏囊处
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左侧面部疼痛消失,VAS评分0分,无听力下降、无面瘫、无饮水呛咳等异常,术后第7日出院。
术者简介
钱涛,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创伤学组全国委员,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患协作组成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外科颅神经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组长,河北省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诊治协作组组长。自1996年在河北省内率先规模系统开展了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手术治愈率和治疗例数均为全省领先水平。20余年完成近2000例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率先在河北省开展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并致力于向省内各市县推广该项技术。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发表学术论文47篇,参与编著著作三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项,作为第一主研人承担省部级课题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