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自北京福禧康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创办的 “神外前沿”新媒体中的《徕卡神刀博览》栏目。该栏目由徕卡显微系统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合作创办的一档精品神经外科手术展播类栏目,由“神外前沿”邀请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投稿。根据合作协议,徕卡可转载该栏目文章。未经“神外前沿”新媒体和原作者授权,禁止徕卡以外的第三方转载。文中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徕卡。
神外前沿讯,2月16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完成了黑龙江省首例确诊新冠肺炎脑疝患者的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
地处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一度是新冠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哈医大一院是黑龙江省首屈一指的大型三甲医院和新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经过该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疫情下的急诊患者收治流程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近日,神外前沿就此通过电话专访了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赵世光教授,赵世光教授介绍了该院神经外科在门诊设立临时NICU的经验,并系统地整理了疫情期间神外急诊收治流程(详见下面的图表)。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硕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宁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分别对本文进行了精彩点评(详见文末)
手术报道回顾
赵世光教授指出,对新冠患者进行开颅手术,除了三级防护和负压手术室的两个前提以外,手术操作中还要克服防护镜雾气、显微镜视野不清、手感敏感性下降等困难,另外还要注意电凝带来气溶胶造成的防护风险等问题。详见:专访赵世光:一例新冠患者开颅手术的经过和体会 | 神刀博览抗疫特辑
这台手术历时90分钟,在神经外科科室主任赵世光教授带领下,同神经外科史怀璋教授(专访链接)、高成教授、王枭雄医生团队共同完成。
急诊处理流程(试行版)
点击图片可以放大收看,下载原始高清图片请访问: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ttMgdL-g3K0IIiuTvz1cA 密码:s0b0
病区实景
访谈实录
神外前沿:疫情之下,神外病区是如何管理的?
赵世光:在术前病人的收治过程中,一般的三甲医院都是在门诊发现有发热的患者,就直接送到发热门诊,然后去做肺CT检查和血液检查。如果肺CT和血液检查怀疑新冠病毒感染的话,再做核酸检查。如果确诊是新冠疑似病例,那病人就需要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但如果是脑外科急诊病人,那流程就不一样了。因为急症病人,不能等待这么长时间的检查流程,等的过程中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了。
如果在等待检查的过程中,神外病房收治新冠病人住院的话,显然整个病房就有被污染的风险了。
在春节期间,我们就有一位下级医生收治了一个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发热的病人。
当时大家对新冠疫情也没有什么共识。所以患者在门诊查完了以后,虽然有发烧,但肺部CT在等结果的时候,为了保障病人的安全,就给推到病房去了。
我们听说了以后,马上报告了医院感控科,商量这种情况怎么办。当时就把我们九名医护人员和病房患者都隔离了。
后来病人核酸检查结果阴性,医护人员和病房才解除了隔离。
脑外科急诊的病人病情危重,入院时有其特殊性,对于门诊值班的医生和发热门诊的医生,都是一件较难操作的事情。
后来为了避免出现每天都有战斗减员和封病房的情况发生,我们采用了一个病房分区的方法。
神外前沿: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赵世光:根据医院规定的感控流程,我们将普通神外病房分为A、B、C三个区。A区收治是新入院的患者,叫筛查等待区;B区作为筛查等待后排除新冠病人的区域:C区是发热待查区,排除新冠的患者进入B区,如果确定疑似新冠病人或确诊病人,进入医院院感流程。因为脑外科的急诊病人,包括出血、创伤都可能伴有发热症状。
后来我们发现A、B、C三个区在一个病房里不合适,A区如果发现疑似新冠患者还是要封病房的,所以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神经外科各病房主任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把A区放在了门诊。
这个A区既有的监护室,又有监护设备,具备了脑外科NICU的功能,同时又符合传染病管理流程。可以在病人等待检查期间,在此进行抢救。
如果这个病人入院时即脑疝了,需要立即做手术,我们就从这个A区直接进负压手术室,在三级防护下进行手术,这就给病人带来一个非常好的抢救时机和预防交叉感染的安全流程。
今天(2月22日),我们A区还有7个病人在观察中。
神外前沿:门诊A区设置后,效果如何?
赵世光:我们是在年初七左右设立的这个门诊A区。之前从初二到初七,我们每个病房都很紧张,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把哪个病房封闭了,或哪个医护人员隔离了。
自从我们设定了门诊A区以后,我们这几个病房都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在从容不迫地收治病人,因为门诊新冠待查病人都在A区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这样,不仅新冠脑外科病人在门诊就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和防护,同时也对医护人员提高了安全防护程度,并减少了工作量,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神外前沿:从新冠肺炎防治通知出来之后,到现在科室做了多少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赵世光:为了患者的安全,在疫情期间,我们原则上不做择期手术,只做急诊和限期手术。
择期患者我们采用网上门诊咨询,每天科室出1-2名医生,在我们哈医大一院网上免费挂号平台上值班咨询,回答患者问题。安慰那些择期手术的病人,等条件可以了,马上来住院,也可以预约床位等待手术。
对那些急诊和限期手术的病人,比如说颅压高、中线有偏移的颅内肿瘤,还有一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人,经过筛查以后是限期手术的话,我们可以在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以后做手术。
现在,每天我们科室大约完成3-5例限期和急诊手术。
神外前沿:限期的手术,如果排除新冠因素,那采取什么防护措施做手术呢?
赵世光:因为我们的手术室是分开的,我们非新冠患者手术就采取平时的外科防护。目前我们有了门诊的A区以后,我们已经没有这些顾虑了。 如果是新冠病人,就直接进入医院特定的负压手术室手术。
在新冠疫情下,神经外科如何开展工作,大家都在摸索。我仅仅把我们科室积累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以期能更好地造福医患。
主委点评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们要两线作战,一面是要防控疫情,既要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也要保护我们的医护人员免受感染;另一面就是要开展临床工作,救治患者。传染病的防治最主要的就是要控制传染源和阻断传播途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赵世光教授的领导下,根据自身的临床实际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疫情防治的流程和方案,为我们抗击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推广,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王硕教授
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能松懈。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医院常规诊疗工作中要讲科学重防护,讲协作重实效。
赵世光教授带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结合脑外科急症病人的抢救需要,总结出一套重大疫情下急诊病人收治流程,并分享了在门诊设立NICU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宁教授
2020年,注定会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医务工作者都以极高的热情与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疫情防治工作中,而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从未缺少中国神经外科同道的身影。
诚如很多同道所感,神经外科医护工作者大多需具有重症监护经验,了解呼吸、循环等全身多脏器的支持与治疗,而日常工作养成的无菌观念与操作规范也使我们更适应感染病区工作环境。因此,在全国各地抗疫一线以及援助湖北的各批医疗队中,神经外科是一支重要的医疗力量。
虽然当前全国还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但神经外科急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不会因此暂停。诊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或疑似患者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是一项严峻挑战。既不能延误急重症患者的手术治疗,也要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病患免受交叉感染。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以及赵世光教授总结的流程和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当前,国内疫情尚未平息,海外多国已拉响疫情扩散的警报。但我们看到,全国各地医疗主管部门正结合当地特点,陆续推出包括神经外科在内的疫情防控期间临床专业工作指导意见,各一线临床和科研人员也纷纷总结成果,分享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和引导下,在全国医学同道一起努力下,中国必将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在见证了疫情中众多神经外科同道的英勇的身影后,我们也更加坚信,中国的神经外科是全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国的神经外科工作者将为世界同仁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起到表率作用。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
受访者简介
赵世光,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 现任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高校神经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及黑龙江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委、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等八个学会副主委,任黑龙江省医学会及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神经外科专业37年,对各种复杂、疑难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深部脑肿瘤、颅底、脑干及脊髓肿瘤、颅内复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手术治疗。先后主持国家、省级课题30余项;获各级成果奖励20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4篇,影响因子累计381.515,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091);出版专著2部、译著13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获得国家级专利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49名,亲自举办各级学会30余次,经常受邀在国际、国内学会做专题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