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自北京福禧康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创办的 “神外前沿”新媒体中的《徕卡神刀博览》栏目。该栏目由徕卡显微系统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合作创办的一档精品神经外科手术展播类栏目,由“神外前沿”邀请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投稿。根据合作协议,徕卡可转载该栏目文章。未经“神外前沿”新媒体和原作者授权,禁止徕卡以外的第三方转载。文中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徕卡。
概述
骶管囊肿又称Tarlov囊肿,是骶管内含脑脊液的囊性病变,通过交通的漏口与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相通,囊肿逐渐长大产生临床症状。
骶管囊肿的临床表现为会阴部疼痛、麻木、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骶管囊肿的发病率高达1-13.2%,约25%有临床症状,称为症状性骶管囊肿,根据囊肿内有无神经根分为终丝囊肿及神经根囊肿两型。
症状性骶管囊肿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囊肿分流术,骶管减压,囊肿切除、神经根袖成形术。囊肿分流术因术后脑脊液分流过度渐被淘汰。
近年来国外学者尝试囊肿壁套迭神经根成形、脂肪填充、椎板回置骶管成形术治疗骶管囊肿,但仍有近20%的患者症状复发,如何加固成形后的神经根袖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囊肿壁实际为神经束外膜,受脑脊液冲击长期扩张,囊壁菲薄,其强度都不足以对抗脑脊液静水压。
随着3D打印人工硬膜的出现,其具有诱导硬膜组织再生及维持较高强度的特性,可以对抗脑脊液的静水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创新的手术方式:人工硬膜神经根袖加固骶管成形术治疗骶管囊肿经过前期的临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预期,近期有效率达90%以上。
该术式有以下优点:人工硬膜加固成形后神经根袖,提高了抗静水压的强度,降低了囊肿复发可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椎板回置恢复了正常的骶管解剖形态,维持椎管内压力稳定。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直接访问:showmore.com/zh/u/urp6vyl
如果希望下载本期及往期手术视频高清版,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简单注册信息,就可以获得百度网盘下载链接和二维码;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 28岁
主因会阴疼痛加重8个月,腹股沟区不适2个月VAS评分为7分入院。
查体:长伸肌力量4级,感觉正常,腱反射对称引出,病理征阴性。
腰骶椎MRI显示多个骶管囊肿。
手术方式:人工硬膜神经根袖加固骶管成形术
术前腰骶椎MRI箭头所示骶1、2水平多发骶管囊肿,A为T1矢状位,B为T2
矢状位,C为CT骶管矢状侠重建,D、E为T2轴位囊肿内可见低信号神经根
人工硬膜神经根袖加固骶管成形术术后2周复查箭头所示部位囊肿消失。
A为T1矢状位,B为T2矢状位,C为CT骶管矢状位重建椎板回置、骨质完整,
D、E为T2轴位可见低信号包裹的神经根。
术后6月复查示囊肿消失,患者症状缓解VAS评分0分。
手术讲解
锐性分离囊肿
钝性分离囊肿
游离囊肿
锐性松解神经根
切除部分囊壁
神经根袖状成形
硬膜补片加固成形
术者简介
刘彬,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创伤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专业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内镜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神经修复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囯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损伤分会委员。专业特色:脊髓脊柱神经外科疾病,对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脑脊液动力学改变的发病机制及应用内镜技术治疗椎管内肿瘤进行过深入研究,擅长椎管内肿瘤及脊髓空洞症、骶管囊肿的微创外科及内镜外科治疗。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发病机制及手术方式研究》,2013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主持首都临床特色项目《神经根袖加固重建骶管成形术治疗骶管囊肿随机对照研究》(201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