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转自北京福禧康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创办的 “神外前沿”新媒体中的《徕卡神刀博览》栏目。该栏目由徕卡显微系统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合作创办的一档精品神经外科手术展播类栏目,由“神外前沿”邀请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投稿。根据合作协议,徕卡可转载该栏目文章。未经“神外前沿”新媒体和原作者授权,禁止徕卡以外的第三方转载。文中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徕卡。
核心观点 |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王林副教授:
对于三叉神经痛这类疾病,手术首选方式应该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球囊治疗只是补充,而不能本末倒置。
显微镜对于术者操作比较方便,神经内镜对于比如颅脑比较饱满,空间比较狭窄的病人有优势,对显微镜是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是显微镜结合神经内镜操作。
我们中心的特点是基本上把显微镜倍数放到最大,这样对细微血管的保护有很大的好处。
本期专家访谈
神经外前沿:微血管减压手术,您是用显微镜还是内镜做,在这方面有哪些心得或经验呢?
王林:对于颅神经疾病,像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治疗,显微镜和内镜两种方式,我们中心都采用。但大部分采用显微镜下做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我们也在国内比较早开展了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做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神经外前沿:目前国内还有用球囊扩张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请问您认为这是个补充呢?还是也像有些专家认为会是个比较主流的技术?
王林:现在大家对三叉神经痛治疗可能还有个误区,球囊压迫只是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的一种补充,根据病人身体条件、年龄状况,首选还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因为三叉神经痛中百分之七八十病人都是由血管压迫引起的,这类病人做显微镜血管减压手术以后,不会导致患者面部功能的缺失,比如面部麻木等症状;而做射频或球囊等只是对三叉神经痛治疗的补充,是对一些身体条件差、年龄比较大,不能耐受开颅或者不愿意开颅手术的病人是有益的补充,但是现在可能做的有点本末倒置了,很多病人都去做球囊治疗了。
所以说,对于三叉神经痛疾病,手术首选方式应该是显微血管减压手术。
神经外前沿:请问显微镜下如何辨识责任血管?如何提高这个手术的质量,您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呢?
王林:显微镜下辨识责任血管对于提高手术质量是比较关键的。
我们每年都要做几十例外地或者其他医院做过后复发、无效的病人,其中原因很多就是对于责任血管的判定、垫棉放置的位置等,这方面可能还是经验稍微差些。
一方面,有的垫棉放置的位置是在神经和血管中间,它不是推开而是起到隔离的作用;有的病人可能短期有效,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后,垫棉硬化或者机化以后,患者就复发或者说直接无效了。
另一方面,有的可能对责任血管的探查没有到位;有的可能是多根血管压迫也没有探查清楚。我们一般要探查从出颅到桥延沟的位置,全程探查都没有问题才行。
神外前沿:相对于内镜的优势,用显微镜做血管减压手术是否在景深等关系更好呢?
王林:显微镜下操作,对于术者操作比较方便,但是神经内镜对于比如颅脑比较饱满,空间比较狭窄的病人有优势,其对探查责任血管的判定、显露等比较方便,对显微镜是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是显微镜结合神经内镜操作。另外,假如内镜扶镜助手的技术不是很好,或者手不稳等情况下,对手术器械的操作空间,角度等也是有很大影响。
神外前沿:为了获得更佳的清晰效果,显微镜可以在景深和分辨率之间获得平衡,请问,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否更注重景深呢?
王林:我们中心的特点是基本上把显微镜倍数放到最大,它对细微血管的保护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在显微镜下精楚的显示,镜下操作基本上就不会破坏;不像有的中心可能只是把它当照明的作用。
神外前沿:我们也听说显微血管减压术好像开展起来很容易,但是也经常会大事,请问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事故如何避免呢?
王林:是的。如果做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大夫经验不是特别丰富,该手术还是很容易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出血、听力损害、耳鸣、面瘫、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其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高。
尽管现在显微血管减压术开展比较普遍,但是每个中心的经验可能不一样,它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不一样,所以说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包括脑脊液释放的过程、牵拉的轻重、显示的角度,垫血管过程中对神经血管的牵拉等都是很有技巧的。
神外前沿:以三叉神经痛为例,从轻到重,也有不同的干预手段,如早期的射频消融等,请问这几种干预方式是怎么选择的呢?
王林:正如我上述刚刚讲到的,对于三叉神经痛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通过术前检查判断其是否有血管压迫,然后根据病人的年龄及是否有相关的疾病等情况选择。
如果说病人身体条件比较好,如年轻人,术前检查有明确的血管压迫,我们中心会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而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比较差,基础疾病比较多的病人,或者说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病人,我们可以选择球囊压迫或者射频治疗,所以说它只是三叉神经痛治疗一个有益的补充。
病例资料精选
王林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硕士。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第一届理事,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专家委员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医学会第八届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等学术职务。自1993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擅长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Meige综合征)、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症、顽固性疼痛(中枢神经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等)、难治性精神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等;以及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周围性面瘫的微创手术治疗,同时对颅脑及脊髓肿瘤的治疗经验较为丰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脑深部电刺激新型诊疗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研究》项目、省自然基金课题及清华裕元基金课题多项,在核心期刊和SCI发表论著四十余篇,参与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参与《新编神经外科学》、《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学》编著。
核心数据 |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2012年5月,由陈国强教授领衔组建,是目前北京市北部地区较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设有七个专业病区;年手术量从创立初期200台左右,到2019年已经发展到3300多台。目前科室运行床位180余张床,新楼在今年启用后神经外科床位将扩展到250张以上。同时,今年将组建NICU(16张床位)和周围神经外科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