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或点击右上角...分享

声明:本文转自北京福禧康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创办的 “神外前沿”新媒体中的《徕卡神刀博览》栏目。该栏目由徕卡显微系统与“神外前沿”新媒体合作创办的一档精品神经外科手术展播类栏目,由“神外前沿”邀请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投稿。根据合作协议,徕卡可转载该栏目文章。未经“神外前沿”新媒体和原作者授权,禁止徕卡以外的第三方转载。文中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徕卡。

徕卡神刀博览第104期||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的学科建设

核心数据 |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神外五)

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筹建于2005年, 2009年正式成立脊髓脊柱病区,床位22张,年手术量接近500台,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微创脊柱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各种脊髓脊柱外科手术8000余台。团队成员博士后3名,博士5名,硕士4名。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Chiari畸形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Neurosurgical Review 2017);根据是否合并寰枢椎脱位和是否有脊髓空洞,提出了颅底凹陷细化分型和治疗策略;采用后路直接C1-2关节间显微松解、撑开复位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Neurosurgical review 2019);首创颈椎前方经椎体开窗手术入路(ACTV)切除脊髓腹侧病变(JNS Case Lession 2021);成功实施首例全脊髓内肿瘤(45厘米)合并脊柱侧弯的I期全切除肿瘤和脊柱侧弯矫正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2021)。首创提出并建立颈椎病单元的理念和方法(《颈椎病单元》科学出版社 2020)。主持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脊髓脊柱应用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22期,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骨干400余人。

科室主任致辞

专访范涛:脊髓脊柱病区成立13年  临床和科研双突破

我是2005年来到三博脑科医院筹建脊髓脊柱亚专业。筹建过程还是很艰辛的,因为当时神经外科对脊髓脊柱的认识等各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从脊髓脊柱亚专业筹建开始到亚专业病区的成立,我们用了大概3~4年时间,在2009年正式成立了脊髓脊柱亚专业病区,当时22张床位。

回顾脊髓脊柱的发展。我在来三博脑科医院之前,大概从1995年我跟随王忠诚院士开始就一直从事脊髓髓内肿瘤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工作。2000年以前,国内神经外科在脊髓脊柱上的手术,主要集中在脊髓病变上,包括髓内肿瘤的切除。那时候我记得王忠诚院士报道的最长节段的髓内肿瘤切到20多公分,当时国内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治疗的主体疾病是脊髓肿瘤,包括脊髓栓系、先天畸形。

当年,我在国外参观神经外科脊髓脊柱手术时发现,国外脊髓脊柱的主流手术范围是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脊柱退行性病变和脊柱畸形等。

回到国内的三博脑科医院,我当时成立脊髓脊柱亚专业的想法,就是脊髓和脊柱手术一定要一起做,只有这样才是脊髓脊柱手术的根本,也就是说脊髓和脊柱的手术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带着这种想法,我就成立了脊髓脊柱亚专业病区。

当时的理念是显微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微创脊柱技术,全方位开展脊髓脊柱手术,这是我2005年提出的想法。现在17年过去了,我觉得现在这种想法依然不落伍,依然需要大家充分的认识和集中的推广。

目前,从脊髓脊柱亚专业病区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12年了。当初我们刚成立病区时,脊髓脊柱亚专业年手术量在200多台,现在接近500台;从专业发展上看,我们先从脊髓肿瘤开始,然后到寰枕畸形,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再到退变性脊柱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等全方位的开展。我们团队在过去基础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主要专家访谈

专访梁聪:在脊柱侧弯等难度较高的手术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神外前沿:脊柱退行性病变的诊疗范围?

梁聪:脊柱退行性疾病是脊柱退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范围主要是颈胸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以及退变性侧弯、滑脱等。

现在它是个交叉学科,涉及到脊柱骨科、脊柱神经外科,甚至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等都参与了进来。

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很高,而且也趋于年轻化。从事脊髓脊柱的神经外科或骨科医生和疼痛科医生,如何能够个体化治疗每一名患者,让其得到好的治疗效果,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神外前沿:目前哪些手术的难度比较大?

梁聪: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上,比较难的就是退变性脊柱侧弯,因为会涉及到对脊柱力线恢复的同时,又要做到对神经的保护。所以会有一定的难度,有的患者术后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目前,我们结合脊柱内固定矫正侧弯的同时,在电生理保护下,在显微镜下操作来保护神经,对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神外前沿:脊柱侧弯的手术量和疗效?

梁聪:我们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其中的退变性脊柱侧弯,目前每年手术量在30台到50台之间。术后三个月,半年到一年的随访效果,包括侧弯矫正,生活评分等评估,疗效都不错。

神外前沿:脊柱侧弯的手术经验?

梁聪: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而且患者个体性差异很大。范涛教授领衔的三博脊髓脊柱团队也针对不同类型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采取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选择融合和非融合的手术,也是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比如年龄,相对年轻的患者尽可能不选择融合的手术;有的患者对于术后的要求,如颈部、腰椎等活动度要求比较高,可能会选择非融合手术。

赵新岗:后方入路解决颅颈交界区脊索瘤难题

神外前沿:团队在脊髓肿瘤手术上的特色?

赵新岗:我们中心在北京市比较早开展脊髓肿瘤切除手术。对于髓内肿瘤,我们用显微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并且全程都在显微镜下操作。之前我们有过报道,长节段的脊髓肿瘤,尤其是髓内肿瘤合并脊柱畸形,我们一期可以做到肿瘤全切除加上脊柱畸形的矫正。

神外前沿:相对于骨科,神经外科可能有哪些优势?

赵新岗:矫正需要打很多椎弓根螺钉,然后通过力臂、杠杆作用,矫正侧弯或者后凸畸形。我们也是向骨科同道学习固定技术,但是对显微技术,我们当仁不让。神经外科对神经解剖及分布走形等都有明显优势,掌握的更清楚,所以我们在手术过程中过程中,可以兼顾脊髓神经血管结构和脊柱结构,会更加得心应手。当然,这也是一个经验性的操作。另外,我们根据自己的解剖知识,可以减少术中C型臂的应用次数,会减少射线的辐射量。

神外前沿:原发颅颈交界区的脊索瘤,手术上有哪些突破?

赵新岗:原发颅颈交界区的脊索瘤,是一种恶性度非常高的肿瘤,一般在颅颈交界区向口咽部或者喉咽部发展,向后可以侵犯到椎管内,压迫脊髓神经根,侵犯脊柱侧块,或者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以前,我们手术分两步走,先经口咽入路把前方的肿瘤切除,然后再改变体位,做后方的肿瘤切除。现在我们直接从后方入路,通常都可以切除肿瘤。然后在颈1-2水平,离断一侧神经根的情况下,从后方做前柱的固定支撑,这是我们的一个突破。

神外前沿:脊髓肿瘤的手术经验和理解?

赵新岗:对于脊髓肿瘤,不管是髓内还是髓外的肿瘤,先要定位,然后再定性。术中以微创为切入点,尽量减少患者的损伤。对术中技术,我们有半椎板技术,对于椎管内偏脊髓腹侧的肿瘤,我们可能相对用侧卧位体位,术中把齿状韧带悬吊或切除,可以进一步显露;对于偏一侧的髓内肿瘤,可能要从神经后根的入髓区切开,,减少患者后正中切开脊髓的并发症。

专访张东骜:一期手术同时解决髓内肿瘤合并脊柱畸形

神外前沿: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进展?

张东骜:我在三博脑科脊髓脊柱中心跟随范涛教授主要从事脊柱相关疾病的诊疗,包括脊柱的退变、畸形、肿瘤、外伤等工作。脊柱畸形是脊柱的一个或者多个节段形态结构以及位置出现了异常,导致整个脊柱序列结构出现的异常状态。

人体脊柱是贯穿身体躯干的结构,对于脊柱的矫形工作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总体把握。对于不同的结构位置,包括脊柱椎体出现的旋转、移位以及自身骨质的状态等都造成了脊柱疾病的复杂性,其手术时间比较长,手术创伤也比较大,所以说脊柱的矫形工作是比较复杂的手术。

在范涛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已经全面开展了多种类型脊柱畸形的矫形工作,包括特发性的、神经肌肉性的、创伤/感染以及先天发育所造成的脊柱畸形等。对于这种复杂的疾病,通过单一的知识储备很难综合的评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

范涛教授也是率先提出了结合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以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同时也结合微创技术等综合对患者进行诊疗工作,大幅提高患者就诊体验,诊疗效果也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平。

神外前沿:脊柱畸形矫正上的技术突破?

张东骜:我们团队比较有代表性的手术技术,以一种比较罕见的像脊髓肿瘤合并脊柱畸形为例,对于这类型的患者,既需要完成肿瘤的切除,同时也要进行脊柱内固定脊柱的矫形工作。这两个手术单独来做难度都比较大,而这类型的患者是两个手术都需要进行。

在范涛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尝试了一期手术,同时完成肿瘤的全切除以及脊柱畸形的矫形工作,减少了患者整体就诊周期,提高了患者的诊疗体验,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专访王寅千: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临床难点与方向

神外前沿: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难点?

王寅千:我在2012年从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毕业后就加入三博脑科医院范涛教授团队脊髓脊柱中心,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负责常见脊髓脊柱疾病的诊治。另外我自己的博士课题主要负责颅颈交界区畸形疾病,所以科里有关颅颈交界区畸形疾病的临床和研究主要由我来负责。

颅颈交界区畸形,顾名思义是颅脑和颈椎交界部位发生一系列病理的改变,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比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以及骨骼肌肉的改变,如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等等,这些病理改变有时候会单一存在,比如单纯的小脑扁桃体下疝,有时候往往几种病理改变一起存在,比如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颅底凹陷合并寰枕融合和寰枢椎脱位等。

正因为这些病理改变经常混合性的存在,同时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治疗上目前没有达成一个共识,也就是说往往都是医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治疗方面的选择。在接诊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病人经历了一次甚至两次和三次手术之后,症状并没有缓解,来我们科室做翻修手术。

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疾病,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增强,检查技术的发展,其实发病率或者说检出率越来越高。以小脑扁桃体下疝举例,保守估计中国甚至有成百上千万的小脑扁桃体下疝患者,但是对这一类疾病,因为治疗方式不确定,我们急需要大家一起来更好的研究,拿出个体化更完善的治疗方案,从而为这一大类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更好的治疗。

神外前沿:对神经外科开展脊柱脊髓手术的认识?

王寅千:很多人称神经外科医生为脑外科大夫,其实神经外科包括颅脑、脊髓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结构,所以说脊髓和包绕其的脊柱是密不可分的,脊髓脊柱往往是水乳交融,唇亡齿寒的状态。

神经外科医生开展脊柱手术,在国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实国外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可能60%甚至更多是由神经外科医生完成的。在国内,大家可能还是认为脖子疼就应该去骨科,其实神经外科也开展了脊髓脊柱,特别是脊柱的手术。我们要向骨科同行学习他们在生物力学以及脊柱稳定性等方面的认识;神经外科医生的优势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对脊髓神经结构的认知理念及保护。

专访吴锟:团队已积累800例颅底凹陷手术经验

神外前沿:颅底凹陷的手术治疗进展?

吴锟:我主要收治先天性颅颈畸形、脊柱侧弯、椎管肿瘤等病人。

颅底凹陷疾病是颅颈交界区比较常见的疾病,我们到现在为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概800例手术。现在国际公认,对先天性颅底凹陷分型主要包括伴有寰枢椎脱和不伴有寰枢椎脱A型和B型,但颅底凹陷病人同时还常常伴有脊髓空洞,所以我们还加上了患者是否伴有脊髓空洞,对颅底凹陷分型进行了更细化分型和处理。

对颅底凹陷的治疗,手术可能是现在唯一的治疗方式。在治疗方法上,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有经前路的、前后路联合的和后路的手术方式等。

神外前沿:颅底凹陷后路入路手术的探索和经验?

吴锟:随着现在医学的进步以及疾病进展,大家发现后路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优势,第一对患者的创伤可能更小;第二,我们如果能够做到寰枢关节间直接撑开和植骨融合,再加上内固定,这样就能一期达到治疗的效果,不需要患者在术中翻身或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少了患者的创伤。

神外前沿:团队在颅底凹陷治疗中的发明和技术?

吴锟: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后路关节间直接撑开的植骨融合,对于先天性颅底凹陷治疗非常有意义。我们也在工作中总结,并且申请了国家的实用新型专利,这个专利也已经上市。

我们申请了关节间的撑开装置,在后路可以在颈1-2的关节间把撑开器放进去,直接撑开关节,然后进行关节的松解,在关节间进行植骨融合,最后再内固定,这样患者颅底凹陷的复位,包括术后患者症状的改善都比较明显。

神外前沿:团队在牵引头架上发明创造?

吴锟:传统的牵引头架是双钉的头架它在术中没法保证头颅的稳定性,同时没有完整的系统,而是多个零件拼凑而成,并且还出现了病人眼部受压、失明等病例报道。

我们吸取他人的经验,也希望病人在我们这里能得到更好的医治,发明了滑轨式牵引头架。这款头架可以用于所有上颈椎手术以及颅底凹陷的患者,该头架有4钉,可以稳定头颅,在术中有持续扭力的牵引,可以直接显示牵引力量和牵引距离,可以达到术中更有效、更安全的牵引。该滑轨式牵引头架适用于所有上颈椎手术中对颈椎的牵引,而且也保证了手术中颈椎牵引的精准、有效和安全性。是我们与国内威高器械公司共同研发的产品,今年即可上市投放国内医疗市场。

专访王聖茜:Chiari畸形I型的诊断 如何由“定性”到“定量” 

神外前沿:Chiari畸形I型的诊疗新进展?

王聖茜:Chiari畸形I型(CMI),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颅颈交界区畸形最常见的一种,其影像学诊断依据是核磁上小脑扁桃体下缘超过枕骨大孔5㎜为标准,但ChiariI型畸形常伴有显著的后颅窝形态和体积的变化,如缩短的斜坡和枕骨,狭小的骨性后颅窝,下疝的扁桃体,脊髓空洞等等,后颅窝骨容积狭小与内容物不相匹配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因素。

所以,小脑扁桃体下疝可能不再是诊断Chiari畸形I型的唯一评估指标。2017年,范涛教授首次提出了Chiari畸形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做到由“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神外前沿: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王聖茜: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还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在Chiari畸形中是两个独立的特征性改变,但他们各自与后颅窝骨性容积,后颅窝拥挤度以及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发现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该类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团队简介

范涛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专家组副组长;亚太颈椎学会国际执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2012年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曾参与脊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Neurospine编委, Spine、Neurosurgical Review 审稿专家。首次提出缺血予处理对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Surgical Neurology, Vol.52(3):299-305, 1999)。以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脊柱内固定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微创脊柱手术技术相结合理念,全方位展各种脊髓脊柱外科手术8000余台。包括: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脊髓内肿瘤及椎旁、脊柱原发和转移肿瘤的的同时,可采用脊柱内固定技术矫正与维护脊髓肿瘤合并的脊柱侧弯、脊柱后突等严重脊柱畸形。首次提出Chiari畸形颅颈交界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手术治疗策略,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该类疾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发表在 Neurosurgical Review (2017);根据颅底凹陷合并与不合并寰枢椎脱位及脊髓空洞的分类特点,采用减压结合枕颈固定或C1-2固定融合技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Neurosurgical Review  2019);首创颈椎前方经椎体开窗手术入路切除脊髓腹侧病变(JNS Case Lesson 2021)。采用神经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颈椎病、椎管狭窄及脊柱退变性疾病;首创提出并建立颈椎病单元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并提高了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采用通道微创脊柱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内病变。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篇(含SCI)。已成功主持并举办了22期全国脊髓脊柱应用解剖及手术技术研修班。累计学员400余人,均为国内各地区神经脊柱亚专业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力量。近十年来,在带领和推动我国神经脊髓脊柱亚专业的发展和推广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示了我们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在脊髓脊柱亚专业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工作和学术贡献。

梁聪,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目前担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脊柱脊髓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疗机构分会微创分会委员。擅长微创显微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疾病、神经根痛和脊髓脊柱损伤、颅-颈交界区肿瘤并掌握颅-颈交界关节稳固技术、椎管内、脊髓内肿瘤及椎旁、脊柱原发和转移肿瘤的显微手术和脊柱稳固技术、环-枕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显微手术治疗。同时从事腰骶皮毛窦、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脊柱裂、骶管内肿瘤、脊髓栓系等脊髓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参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北京市自然基金课题,并参与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研修班讲师团队。

赵新岗,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主治医师。专业特长:椎管内肿瘤,脊髓内肿瘤,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寰枕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的显微手术治疗。

张东骜,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副主任医师,脊柱外科博士、博士后,以脊髓脊柱为研究方向,发表国内外专业学术论文7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推荐为北京市海淀区继续医学教育讲师,承担全国脊髓脊柱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高级研修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的教学工作。专业特长: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外伤,脊柱侧弯,脊柱脊髓肿瘤,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及周围神经病等疾病的诊治。

王寅千,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三博脑科医院专培医师组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脊髓脊柱专委会委员,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理事;专业特长:颅颈交界区畸形,颈椎病,腰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脊髓脊柱先天性疾病,脊柱侧弯及脑膜瘤,胶质瘤等神经外科常见肿瘤。

吴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医师,医学硕士;参与编写《脊髓脊柱外科典型病例诊治解析》(人民出版社,2018年),参与编写《颈椎病单元》(科学出版社,2020年);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椎管肿瘤、脊柱退行性病变及椎体重建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主要从事Chiari畸形、颅底凹陷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王聖茜,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王聖茜博士

提交后,我们将每月自动将您关注领域的行业快讯更新链接通过短信、邮件发送给你
徕卡神刀博览第104期||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的学科建设 立即观看
wechat
欢迎扫码关注徕卡官方微信,更多显微技巧,行业资讯尽在掌握
close